韩国申遗失败传闻背后:真相与文化反思

发布于:2025-07-23 阅读:4
近日,“韩国申遗失败”消息引发关注。实则网传消息不实,“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非正规机构,韩非遗项目未被除名。韩国常“偷”中国文化申遗,我们应构建文化自信,用实证守护文化根脉。

近日,中文互联网上一则“韩国申遗失败”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与振奋。消息称“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于2025年5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137项证据,质疑韩国五项非遗项目的原创性 ,并要求韩国在45天内(截至7月14日)提供千年传承证据”,后续还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闭韩国申遗通道”“韩国5项非遗被除名”等说法。

韩国申遗

韩国“偷”中国文化申遗的行为早已让国人不满。从汉服、泡菜,到端午祭、春节,韩国几乎无所不“偷”,甚至试图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春节是‘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不是‘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的说法。

然而,所谓“韩国申遗失败”很可能是假新闻。首先,“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并非在我国民政部登记过的正规机构,无法在民政部官网查询到相关数据。其次,截至7月2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查询,韩国独自或与其他国家共同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共有23项,一些被传“被除名”的项目如“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酱油制作”等仍在数据库中,2026年韩国申请的“韩纸(高度类似我国的宣纸)制作及相关文化实践的传统知识和技能 ”也在列。此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查询与韩国非遗项目相关的新闻,也未找到“韩国申遗失败”的结果。

中国文化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原则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并非“争夺文化所有权”。对于存在争议的文化习俗,该组织鼓励人们反思其对社区的意义和价值。而撤销非遗资格的手续复杂,需多方审议且全程公开透明,若有此类情况,教科文组织会发布正式书面声明。

从历史角度看,很多被韩国申遗的项目都能在中国找到文化母体。以泡菜为例,中国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作菹法”,比韩国宣称的泡菜历史早了好几百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腌菜坛子及其中的微生物样本,也证明了泡菜在中国的悠久历史。江陵端午祭方面,湖北考古出土的傩戏面具不仅纹饰与韩国端午祭某些元素高度相似,年代还比韩国相关记载早了一千多年,韩国自己的古籍文献也有端午祭源自中原的记载。大木匠技艺方面,韩国号称的27道核心工序中,有19道与宋代《营造法式》几乎一样。

文化传承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区块链技术存证、AI技术分析比对等,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我们要构建真实的文化自信,而非建立在虚假消息上的“繁荣”,用实证和理性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韩国申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