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火爆全球:从潮玩到文化符号的崛起

发布于:2025-07-21 阅读:3
近期,泡泡玛特旗下的Labubu火遍全球。在拍卖会上,初代藏品级Labubu拍出高价,张朝阳都后悔送回。它独特的丑萌形象、盲盒机制和明星效应,使其成为全球年轻人新宠,也反映出潮玩市场的巨大潜力。

近期,一只丑萌丑萌的小怪兽——LABUBU频频登上热搜,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

Labubu

6月10日,香港永乐春季拍卖会上,一场关于Labubu的拍卖震惊了收藏界。一只标注为“全球唯一”的薄荷色Labubu玩偶以108万元落槌成交,加上佣金总价达124.2万元,刷新全球Labubu拍卖纪录。该款Labubu高131厘米,材质为PVC。另一款全球限量15版的棕色Labubu也拍出82万元高价。整场拍卖以100%成交率斩获“白手套”佳绩,拍卖前已吸引超百万在线观众围观。

这场拍卖热潮的源头,可追溯至胡润与泡泡玛特CEO王宁的一次公开互动。胡润此前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他以一块纯度99.99%的纯白色人造蓝宝石向王宁“求交换”,希望能获得价值百万的藏品。作为回应,王宁从公司仓库找出这只“全球唯一”的绝版签名版薄荷色Labubu赠予胡润,并特别强调:“这个是现在全世界唯一”。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也参与到了这场Labubu的故事中。张朝阳收到了胡润转交的Labubu,但后续又将该玩偶送回胡润。在永乐拍卖会消息传出后,张朝阳在社交平台转发相关新闻并写道:“我后悔把胡润转交给我的那个Labubu又送回去了。”此言虽未透露交易细节,却侧面印证了Labubu在高端圈层的流通价值。

Labubu拍卖

Labubu的火爆并非偶然。它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其尖耳、九颗尖牙、歪斜笑容的“丑萌”形象,颠覆了传统潮玩的甜美风格。这种“缺陷美学”在初期引发了争议,但通过“认知驯化”过程,用户逐渐将其解读为“娇蛮”“呆萌”,形成了比传统可爱更具黏性的情感依附。Labubu精准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拒绝“讨喜”,以古怪、可爱的反差感彰显独立、反叛的情绪色彩,满足了Z世代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

作为泡泡玛特的系列IP之一,Labubu将盲盒玩法发挥到了极致,包含常规盲盒、限量/高定盲盒、联名合作、特别定制主题等多个系列。消费者购买过程中不能提前得知具体款式,这种未知性增添了消费的趣味性和刺激感,推动消费者多次复购从而形成成瘾循环。

明星效应也为Labubu的火爆助力不少。2024年4月,泰籍韩国女团偶像Lisa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Labubu的合影,使其在东南亚迅速走红。此后,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国际巨星也纷纷展示Labubu,引发了全球粉丝的跟风热潮。

明星与Labubu

在二手市场,Labubu系列的价格更是被大幅炒作。原价99元的Labubu盲盒,普遍被炒到200 - 600元,而一些限量版的溢价更是惊人。据《21财料》观察,二手市场上部分Labubu溢价超30倍,2024年隐藏款年均收益率超300%。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认为,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解决满足感和存在感这两件事情,这算是潮玩的“无用之用”。Labubu的成功,也让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2024年财报显示,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从3.68亿元飙升至30.4亿元,同比暴增726.6%。在二级市场,泡泡玛特股价一路高歌猛进。

Labubu的火爆,不仅仅是一款潮玩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成为了Z世代在数字空间投射自我的文化容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在电商平台,用户自发为LABUBU贴上睫毛、镶牙钻、做美黑甚至“翘臀手术”。社交平台上,“改娃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娃衣定制产业也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热潮持续,泡泡玛特也面临着产能与仿冒品双重压力。市场上“Lababa”“Lagogo”等仿冒品充斥,部分仿品销量近万件。不过,泡泡玛特也在积极应对,如2025年推出的“会员优先购”机制,通过实名认证减少黄牛抢单;对部分热门款采用“抽签 + 限购”模式,降低囤积炒作空间。

Labubu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成功也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丑萌美学突破审美规训+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社交媒体激发参与感”的组合拳,Labubu不仅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商业成功,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Labubu 潮玩 泡泡玛特 拍卖 文化符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