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发布于:2025-07-22 阅读:3
本文介绍了多个城市守护历史记忆的故事。如河北正定保护古建筑,游客量逐年递增;重庆渝中发掘历史遗迹,修旧如旧保护文物。这些城市在守护历史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让城市记忆得以延续。

城市,是历史的容器,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许多城市正努力守护着这份独特的记忆,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城市记忆

河北正定,一座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被誉为“露天古建博物馆”。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0处。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提出“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推动文物普查建档和保护规划制定。1984年,争取到172万元修缮隆兴寺,千年古刹重放异彩。如今,正定文旅出圈,2022年接待游客530.58万人次,2023年超1500万人次,2024年上半年就超3397万人次。

常德老西门,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改造后,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融合。下沉式广场“葫芦口”成为市民观演、休憩的城市客厅;2200年历史的护城河,通过“海绵城市”技术重现古城记忆;矮城墙碉堡见证了常德会战和老西门的蝶变;窨子屋承载着常德人的情感;钵子菜博物馆成为街区文化符号。

历史文脉

柳州东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时期,是柳州五座古城门中仅存的一座,也是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它扼住柳江转弯处的津口要冲,历经600多年风霜。城门边的石碑刻着柳宗元的著名诗篇,自古以来有“喜门”之称,见证了柳州城的兴衰荣辱。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在挖掘历史文脉、保护文物方面成果显著。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发掘,佐证了重庆在南宋时期的重要地位;普查梳理出416处历史文化资源;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修复法国领事馆旧址等众多文物,全区文物总体现状良好。还创新活化利用文物,如将曾家岩书院打造成图书馆,整体利用率达75%。

知子罗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后因地质隐患成为空城。如今与老姆登村联合打造为“老姆登·知子罗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追思怀旧。

文物保护

酒泉的古酒泉,宛如大地的眼眸。西汉年间,霍去病将御酒倾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之名由此而来。它承载着先辈的故事,是酒泉人情感的寄托,水位随季节变化,为大地带来生机。

这些城市在守护历史记忆的过程中,不仅让古老的文化重焕生机,也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的故事,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也让城市的记忆在岁月中得以永恒。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城市记忆 历史文脉 文物保护 旅游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