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考上法大硕士”系虚假信息,虚假励志危害大

发布于:2025-09-05 阅读:1
近日,“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消息刷屏。但校方核查无此考生,网友账号也被禁言。这类虚假励志故事精准触动社会神经,易引发共鸣,却消耗公众信任,伤害真正努力者。我们应警惕虚假信息,尊重真实追梦故事。

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网友发文称自己54岁,耗时30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并晒出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合影。

54岁阿姨

该网友还曾发文讲述自己的考研历程,解释大龄考研的意义,称人生不应被固有流程束缚,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为晚。这些帖文获得了大量点赞和收藏,粉丝也达到了1907人。

然而,中国政法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后表示,2025年研究生(含非全日制)录取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学生。招生办工作人员称,研究生报名虽无年龄限制,但笔试后有面试考查能力,目前未接触到大龄考生。且网友晒出的仅为录取通知书封面,不能证明已被录取。

截至9月1日报到截止日,除个别请假学生外,新生均已完成报到,报到时会全面核实信息,不存在遗漏或异常。9月4日,该网友社交平台内容清空,账号因违反社区规则被禁言。

这一虚假消息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精准地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在年龄与教育焦虑弥漫的当下,“54岁”“河南阿姨”“政法名校”这些标签组合成一个引发集体共鸣的符号,既迎合了公众对“终身学习”的价值期待,又为普通人提供了对抗“内卷”的情绪出口。

虚假励志

事实上,这不是网络第一次出现类似造假行为。从“外卖小哥保研”到“保安考上北大”,近年来类似人设屡见不鲜。它们往往强调身份反差、年龄特殊和命运转折,被迅速加工成“心灵鸡汤”。一旦被戳穿,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伤害那些真正在努力打破偏见、突破自我的个体。

这种“虚假正能量”的危害比一般谣言更隐蔽。一次次“假追梦”的曝光,可能让人们对真正的大龄考研者心存怀疑,甚至可能打击那些有意继续深造的大龄人士的信心。

造假者看准了“大龄考研”这个概念的市场吸引力,将其作为攫取关注的工具。在这种逻辑下,任何正能量的社会现象都可能被异化为流量消费品,失去其本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14年考研年龄限制的取消,教育公平的边界已在不断拓宽。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大龄考研的成功案例。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考上广西大学研究生,50岁的杨艳成功上岸西南林大。这些真实案例的存在,说明我们肯定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个体,无需依靠造神和虚构来证明什么。

我们要赞美的是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高龄”“逆袭”之类的戏剧性标签。这也提醒了广大网友,对没有交叉印证的信息,不必急于推荐;对涉嫌造假的,该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负面影响。用户需要保持理性,对“完美无缺”的故事多一份警惕。在感动之前先求证,在转发之前先思考。

网络谣言

今年7月以来,中央网信办出手,重点整治剧情摆拍编造事件等问题,“54岁阿姨考上硕士”这类虚假励志故事,显然也属此列。我们或许应该努力让“大龄求学”去标签化、去奇观化。当一个54岁的考生不再成为新闻,当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偶然的个例而是一种常态,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型社会才真正到来。

健康的励志文化不应建立在编造神话的基础上,而应源于对多元成长路径的尊重、对个体选择的支持和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建设。真实的故事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真诚的追求才值得尊重和赞美。我们鼓励每个人追求梦想,无论年龄大小;但我们更期待每一个追梦故事都是真实的,不需要夸大和伪造也能闪耀光芒。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54岁阿姨 考上法大硕士 虚假励志 网络谣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