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推“双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市场

发布于:2025-08-14 阅读:0
8月13日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双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覆盖多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聚焦8大消费服务领域。政策精准、普惠、高效,有望激活消费市场,促进供需良性循环。

近日,消费市场迎来重大利好消息。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两项政策有关情况。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针对这两个领域的贴息政策,有人称之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

双贴息政策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此次“双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旨在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先来看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贴息对象为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大体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1/3,政策实施期为1年。

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是旅游、生育等服务消费,只要在相关机构获得消费贷款,用于消费花出去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1000元;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也可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贴息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是3000元。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依托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经办机构,既覆盖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薪阶层,也能够惠及收入波动较大的灵活就业人员。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额外操作。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再说说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贴息对象是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可以贴息1年,这些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为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对于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而言,从今年3月16日到年底的时间里,只要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而且已经收到贷款资金的这些经营主体,都可以享受最长1年的贴息,贷款期限不足1年的,按照实际期限来进行贴息。借款主体同样不需要进行贴息的申请,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就行。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以后,对经营主体已经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对于经营主体未来需支付的利息,贷款经办银行在后续按期收取时,直接扣除对应的贴息资金。

“双贴息”政策具有精准、普惠、高效的特点。精准直达方面,个人贴息仅支持实际消费部分,杜绝资金挪用;企业贴息聚焦改善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质。杠杆效应明显,1%贴息撬动100倍贷款资金流入消费领域。长效可能上,政策暂定1年,到期评估后或延长期限、扩大范围。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这两项政策到期后,相关部门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双贴息”与此前“设备更新贴息”“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政策合力,直指当前消费痛点。需求端降低居民信贷成本,释放购车、装修、文旅等大宗消费潜力;供给端缓解服务业融资难,推动服务升级。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消费贷款余额已达21.2万亿元,政策有望进一步激活存量市场。

政策窗口期已开启,符合条件的群体不妨把握红利,借“国补”东风,圆品质生活之梦。同时,个人需确保贷款用于真实消费,经营者需合规用款,违规套利将无法享受贴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双贴息政策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消费市场

相关文章